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在朦朧的夜色映襯下,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項目流光溢彩、燦若星河。記者 常鳴/攝
夜幕降臨、華燈初上,在朦朧的夜色映襯下,身著“盛裝”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項目,流光溢彩、燦若星河。日前,劇院項目首棟建筑外檐泛光照明燈調(diào)試完成,讓這座大運河畔的“文化糧倉”在黑夜中格外璀璨耀眼。
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工程總建筑面積12.5萬平方米,由歌劇廳、戲劇廳與音樂廳三個單體組成,集演藝演出、藝術創(chuàng)作、藝術教育、現(xiàn)場體驗、國際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體。建筑外觀造型采用中國傳統(tǒng)的單脊雙坡屋頂,好似運河古道旁的糧倉,由此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工程也被稱為“文化糧倉”。
泛光照明工程于今年8月開始施工,共使用點光源31108個,頂面線槽燈5500米,外輪廓曲面使用線條燈1200米。記者在現(xiàn)場看到,這些燈光與劇院外幕墻的線條完美重合,組合出一道平滑的折線,極富層次感,仿佛一整塊舞臺幕布正被緩緩拉起,共同構成夜晚星光熠熠的音樂殿堂。
“要呈現(xiàn)出這樣的效果著實不易。”北京建工城市副中心劇院工程相關負責人介紹,施工中,項目團隊克服了場地制約,采用“蜘蛛人”、高空作業(yè)車、活動腳手架等方式進行輔助安裝,同時,選取了節(jié)能效果好、性價比高的燈具,確保泛光照明既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,又能體現(xiàn)建筑美感。“目前,泛光照明工程還在有序推進中,人們欣賞到的也只是一部分光影效果,預計12月底三座單體建筑將全部實現(xiàn)亮燈,屆時效果將如同月光灑落一般唯美浪漫。”該負責人說。
除了晚上綺麗的燈光,劇院異形的結構框架之下,每個立面在白天又可以隨著光線的移動呈現(xiàn)出不同的光影效果,移步換景間,生動詮釋了建筑之美。這樣的效果源于由9種不同的幕墻系統(tǒng)組合而成、近12萬平方米的外幕墻。由于建筑特殊的曲面異形造型,劇院4134塊幕墻單元,沒有任何兩塊是完全一致的,施工難度和對安裝精度要求之高可想而知。
為了分別滿足戲曲、話劇、大型歌劇、舞劇、新聞發(fā)布會、大型交響樂、合唱演出等需求,劇院項目還在聲學設計上下足了功夫,由國內(nèi)聲學所和外方顧問共同把關設計,采用經(jīng)典的劇場結構形式,音樂廳為“葡萄園式”結合“鞋盒式”造型,歌劇院和戲劇院采用“馬蹄形”,就此奠定劇場先天優(yōu)質聲學環(huán)境的結構基礎。“聲學設計貫穿了項目的全階段、建設的全專業(yè),如從早期土建施工到后期舞臺機械,大到幕墻屋面工藝,小至觀眾座椅靠背材質,都進行了全方位的聲學把控與實施。”北京建工城市副中心劇院工程總工付雅娣表示,項目還采用了復雜的“樓中樓”結構構造,能夠起到良好的隔聲和隔振功能,使得劇院建成后,能滿足國際頂級劇目的演出要求。
據(jù)了解,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工程目前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室內(nèi)裝修施工,市民未來可通過軌道交通M101線和M104線的換乘站,途經(jīng)地下商業(yè)共享空間,直接進入歌劇院,或由地上綠心公園室外景觀平臺進入3個場館,開啟一場豐富的文化視聽之旅。
關鍵詞:
推薦閱讀